特稿|家用機器人何時來“敲門”
新華社記者彭茜 張漫子
挪威機器人初創(chuàng)公司1X科技推出家用雙足人形機器人NEO Beta可沖咖啡、疊衣服、遞送物品,儼然一位“機器人管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等推出家務機器人原型Mobile ALOHA,能完成做滑蛋蝦仁、拉拉鏈、幫助人剃須等“高階任務”;中國優(yōu)理奇機器人科技公司正在逐步推進機器人“進家”計劃……
已在工廠、商超、餐廳等場景逐步落地的機器人,目前還沒有“敲開”普通人的家門,但最近一年來該領域的新進展,讓人們再次燃起對機器人“進家”的希望。
高需求 難上崗
面對家政、育兒、養(yǎng)老等龐大的需求缺口,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期待越來越高。然而,此前家用機器人主要停留于廠商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與宣傳片中,在各大展會的亮相也只是“驚鴻一瞥”。
家用機器人為何遲遲沒能“進家門”?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家用機器人落地面臨的挑戰(zhàn),那便是“家庭場景復雜多變,人類需求千差萬別”,這對于機器人泛化能力要求極高。
“相比工業(yè)場景,家庭場景中的機器人需要具備很強的適應性,既要能夠處理不同的任務,還要確保價格落在用戶可接受的范圍。”優(yōu)理奇機器人科技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楊豐瑜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工業(yè)機器人已被廣泛用于自動化生產、汽車制造、物流等領域,服務機器人也逐漸在一些商超、餐廳用于導購和點菜等。由于技術難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家用機器人雖然落地相對滯后,但是發(fā)展空間巨大。
在優(yōu)必選科技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看來,智能制造是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guī)模應用的領域,商用服務場景是機器人最快應用的市場,而家庭落地場景則是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
路線圖 多樣化
推動家用機器人落地,什么才是“最優(yōu)路線”?不同企業(yè)實現路徑各異,但大家的普遍共識是未來3到5年,家用機器人一定會在部分家庭場景中落地。
對于家用機器人來說,家務勞動就像“升級打怪”。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許華哲預計,未來5年,家用機器人“進家”很可能從最簡單的單一場景任務開始,最容易實現的就是“抓取和放置”。比如,可能出現一個掃地機“升級版”,除掃地外還能完成收拾桌面、扔垃圾等簡單任務,隨后再過渡到更復雜的疊衣服、整理床鋪等高精度操作。
楊豐瑜也認為,家用機器人會在3到5年內逐步進入更多家庭,在清掃、洗衣等特定任務場景中展現價值,這一階段的重點在于通過規(guī)模化生產降低成本,并不斷優(yōu)化用戶體驗。
在外觀設計方面,未來家用機器人也不一定會采用人形機器人形態(tài),即擁有運動控制能力要求較高的雙足雙手。
“家用機器人不需要完全模仿人類的形態(tài),而是更注重功能與家居環(huán)境的融合。”楊豐瑜說,出于便捷性及成本考慮,其公司研發(fā)的機器人Wanda就采用輪式底盤設計。
美國機器人初創(chuàng)公司Weave Robotics發(fā)布的家用機器人Isaac也采用輪式底盤和雙臂夾爪設計,其夾爪能撿拾玩具、為寵物更換食盆、給人端紅酒。這兩家企業(yè)是少數選擇直面家庭客戶的機器人公司,前者計劃到2025年秋季交付首批30臺Isaac,后者也正向目標家庭用戶分批交付產品。
“如果機器人能解決在泛化要求高的消費者端的問題,再進入泛化要求低的商業(yè)端實現更多任務也比較輕松。”楊豐瑜說。
出于安全性考慮,也有廠商選擇讓機器人在進入家庭前先在養(yǎng)老院等“中間場所”試水。中國樂聚機器人公司與養(yǎng)老機構探討合作,該公司研發(fā)的“夸父”機器人正在接受送水、送飯、送藥等任務訓練。
觀未來 存挑戰(zhàn)
業(yè)內專家預計,未來5到10年內,隨著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系統(tǒng)以及末端泛化操作水平的進步,家用機器人有望普及。這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依賴于消費者接受度的提升和市場的逐漸成熟。
要為機器人“進家”鋪好路,還需要諸多前瞻性思考與準備。首先就是安全性問題,在家里機器人與人類朝夕近距離接觸,必須在技術層面保證與人的利益“對齊”。
“我們需要制定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規(guī)范,確保機器人在各種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包括物理安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優(yōu)必選科技副總裁焦繼超說,在為機器人設定任務目標時就應確保這些目標與人類的期望和利益相一致。
未來,當機器人成為家庭一員,人機關系也會發(fā)生深刻變化,甚至可能重構我們對社會互動的理解。針對相關領域的前瞻研究應盡早展開。
楊豐瑜說,以兒童教育為例,如果機器人設計得當、使用合理,可以成為培養(yǎng)同理心和合作精神的工具。但如果父母在兒童教育和陪伴過程中過度依賴機器人,長期與機器人互動的孩子在情感共鳴、同理心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特稿|家用機器人何時來“敲門”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特稿|家用機器人何時來敲門新華社記者彭茜 ... -
新跨越!中國“人造太陽”創(chuàng)造“億度千...
1月20日,我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
歐洲半導體商加大在亞洲設廠布局力度
 德國半導體公司英飛凌日前宣布將在泰國設立半導體工廠,延續(xù)... -
系統(tǒng)推進制造業(yè)數字化轉型
 制造業(yè)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體量大、范圍廣、周期長的系統(tǒng)性工程... -
萬兆光網將帶來哪些變化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日前開展萬兆光網試點工作,提出到2025年底,... -
“喂”給人工智能的真實數據終將耗盡 ...
人工智能(AI)初創(chuàng)公司xAI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近日表示:在AI訓練中...
- 特稿|家用機器人何時來“敲門”2025-01-27
- 新跨越!中國“人造太陽”創(chuàng)造“億度千秒”2025-01-27
- 歐洲半導體商加大在亞洲設廠布局力度2025-01-27
- 系統(tǒng)推進制造業(yè)數字化轉型2025-01-27
- 萬兆光網將帶來哪些變化2025-01-27
- “喂”給人工智能的真實數據終將耗盡 合成2025-01-27
- 激發(fā)千行百業(yè)走技能報國之路2025-01-27
- 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yǎng) 促進高質量數字閱讀2025-01-27
- 殺菌除螨AI智能 洗衣機換新升級2025-01-27
- 2024國防科技工業(yè)十大新聞揭曉2025-01-27
- 我國5G基站達到425萬個2025-01-27
- 我國已有570多家工業(yè)企業(yè)入圍全球研發(fā)投入22025-01-27
- 享受手機等購新補貼這幾點值得注意2025-01-25
- “沉默”的老年抑郁2025-01-25
- 中新健康|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數據雷同?多方2025-01-25
- 首兒所與首都體育學院合作啟用兒童體醫(yī)融合2025-01-25
- 吃完這些藥誰勸都別喝酒,不只頭孢→2025-01-25
- 多地實現藥品價格在手機上一鍵查詢、實時比2025-01-25
- 專家教你如何預防呼吸道疾病,安然過年2025-01-25
- 父母中誰的X染色體影響子女大腦衰老?2025-01-25
- 廣西南寧市居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實現“九連升”2025-01-25
- 中新健康|國產胰島素“雙雄”業(yè)績分化2025-01-25
- (新春見聞)“中國御醫(yī)之鄉(xiāng)”話“蛇寶” 2025-01-25
- 多地學校上新“班級日志” 發(fā)揮學生在班級2025-01-25
- 未來十年教育領域如何發(fā)展?專家解讀教育強2025-01-25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統(tǒng)籌推進“雙減”和2025-01-25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2025-01-25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2025-01-25
- 走出校園打通法律援助的“最后一公里”2025-01-25
- 深圳南山小學數學期末考卷是操之過急還是傳2025-01-25